可能大家沒有想過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, 是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, 描寫作者遠行而思念親人的感受。農曆九月初九, 也稱「重九」, 也是重陽節、又稱敬老節或踏秋節。節日由來有多個說法, 有說是東漢年代有人預測九月初九當日某村將有禍患, 全村人登高、飲菊花酒避禍擋災,後來村民下山, 發現村內禽畜全都死光。自此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, 所以重陽節又稱「登高節」, 而日本、韓國同樣都有這傳統的節日。
重陽節與除夕、清明、盂蘭三個節期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, 細心一數, 其實差不多一季便有一個祭祖節期。祭祖原意是敬老崇孝, 記念先人曾經的付出, 不致忘本。只是異教把這些傳統及先人神化, 以為誠心拜祭就得保佑, 又與堪輿牽上關係, 令子孫們以為對先人風光安葬、之後常常「用心」拜祭, 就可能「風山水起」, 事事順利, 把原意完全騎劫了。
初信主的朋友很多都不太明白, 以為信主後要放棄祭祖, 的確「祭」是需要放棄,因為祖先不是神, 不用拜祭供奉。但筆者相信尊敬先人這個傳統原意是值得流傳,因為孝義在基督信仰中都是重要, 尤以尊敬父母, 是十誡所頒布其中一道命令:「當孝敬父母,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- 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。」( 出2 0 : 1 2 ) 。經文雖提及因為孝敬父母而得長壽, 但更重要的精義是父母仍在世時, 當要孝敬, 免得只能在冰冷的墓碑前來懊悔盡孝。